火狐体育网页下载官网-火狐体育手机版本

  • 联系电话
    0755--27659619/27616990
    0755-27989906

  •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8-013-298转3333

火狐体育网页下载官网:航天晨光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3-09-22 02:36:31 来源:火狐体育手机版本 作者:火狐官网体育

  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公司围绕“一个突破、两个确保、三个成效”奋斗目标,积极谋发展、强管理、控风险、增效益,公司核心竞争能力持续增强,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升,再次获集团公司经营考核“优秀”评价,为公司持续向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4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率93.89%,同比增长1.63%;总利润9,506万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05.63%,同比增长3.96%;净利润8,739万元,年度计划完成率116.52%,同比增长12.04%;经济增加值7,836万元,计划完成率133.72%,同比增长5.57%。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如下:

  新兴产业方面,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功实现徐大堡核三废处理、XX所智能化改造等重点项目签约,订货同比增长73.9%;完成常州东方航食智能制造项目交付;核工装备实现一批重点项目签约并全面完成重大节点任务,获得业主好评;航天防务实现XX所进气道组件合同签约,雷达阵面体、燃烧室、舱段等产品配套试制任务稳步推进,同时积极开拓军品铝镁合金铸造业务。

  传统产业方面,后勤保障装备获“20000升运油车唯一供应商”认定,中标“新型输油管线系统”科研项目,为实现从单机向系统集成转型打下基础;型号金属软管高质量交付,成功保障空间站问天、梦天试验舱发射任务;能承受压力的容器聚焦光伏、LNG等新动能市场,承研国内首台移动式液氦罐箱,获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立项;环卫装备产业探索“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顺利签约碧桂园服务项目,成功迈出转型第一步。

  强化创新体系顶层策划,发布实施《科技自立自强行动方案》,成立一级研发机构——创新研究院,推动高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核废处置、飞车项目等方面关键技术探讨研究、成套设备应用取得积极进展,1个产品获评辽宁省“专精特新”产品,1个项目获江苏省科协科学技术创新三等奖。热情参加国家重点项目和重要创新项目申报,2项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优秀场景获工信部认定;1个项目顺利通过省工信厅结题验收。强化创新成果保护,1项成果荣获第23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实现中国专利奖零的突破。

  坚持“以项目提能力,以能力促项目”,加快推进资源要素向战略产业聚集,着力提升钣金、焊接、机加、检测、信息化等方面制造能力。金属软管智能产线完成主体设备建设和试生产,特种罐体智能产线完成竣工验收;数字化系统工程PLM、WMS系统应用取得阶段性进展,智能仓储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建成;航天防务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完成焊装车间和成型车间改造,焊接、热成型、真空热处理等核心制造能力加速形成。

  生产管理方面,持续深化基于合同的科研生产管控机制,年度合同履约率达99.85%。优化供应链管控,严控合格供方名录外采购,实现合格供方采购率98.57%;持续完善物资采购审批和价格监督机制,强化采购过程管控,有序推进物资集中采购、竞争性谈判,稳步落实降本增效工作。持续推进集中库房规范管理,一直在优化存货结构。持续加强在场协作方准入管理和动态管控,严格落实绩效考评,实现百万产值人员数量、发生费用双压降。

  质量管理方面,建立“一本质量计划”工作机制,细化典型PROC,确保“有规可依”。落实工艺制度,工艺技术及检验要求执行效果显著改善。推进重点项目文控专项治理,过程记录完善率得到一定的改善。质检中心独立性有效发挥,形成月度通报机制,质量信息真实性逐步提升。积极地推进“工艺振兴”工程,非手工工序占比提升至60.87%,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升至56%。质量管理、工艺创新多项成果获集团公司或江苏省荣誉。

  公司所处行业主要为装备制造产业,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集中体现国家的总实力,其发展也将为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重要保障。得益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和全球产业格局的转变,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正经历由规模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驱动转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创新驱动趋势愈发显著,产业“高端化”发展已成为我国由装备制造大国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

  2022年,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消费、投资等需求同比增速明显放缓,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出现较动,供给和需求两侧压力碰头,装备制造行业所面临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公司积极顺应清洁化、高效化、减碳化发展趋势,推进节能减碳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低碳装备和绿色产品,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智能制造,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以来,国内制造业企业在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内生需求持续增长,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日新月盛。根据《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2021)》,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不断增多,智能制造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近三年,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以年均13.8%的增长率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重点供应商交易规模达到6,598.98亿元。系统解决方案客户主要分布在通用机械、石油化工、专用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17个重点行业,多数客户选择生产、仓储、质量等核心制造场景作为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重点方向,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工厂设计等场景交易规模最大。

  核工装备:核能是我国推进能源结构向低碳化转型、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清洁能源之一,核能产业正进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阶段。根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截至2021年底,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0台,商运核电机组51台,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核电发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4.8%。我国已掌握第三代核电技术,两大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路线的设备整体国产化率已达到90%,为核电站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公司核级工业基础件、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等产品市场需求稳步提升;核电站高放射性核废料(乏燃料)贮存能力即将饱和,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即将形成200吨/年处理能力,预计到2030年基本建成首座800吨大型商用处理厂,公司核非标成套装备产品面临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后勤保障:随着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需求,后勤保障装备已进入统型和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国对国防建设投入持续增加,2022年国防预算为1.45万亿元,同比增长7.1%,显著高于同期GDP增速。公司积极加强与各兵种科研机构对接,占据项目开发和市场开发主动权,抓住军用装备统型、高机动、信息化发展机遇,完成现有装备的升级改造,开发基于轻、中、重型高机动平台的军用油料、水、工程方舱、生活方舱类后勤装备信息化系列产品,开发部队专用保障装备,同时扩大军援维和、军贸市场开发,加强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出口业务,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

  柔性管件:航天领域,根据2021年中国航天白皮书,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重点推进航天运输系统、载人航天工程603698)、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工程,火箭发射将进入密集期;航空领域,根据《WordAirForces2022》,截至2021年末美国现役军机在全球现役军机中占比为25%,我国占比仅为6%,同时我国目前在役四代机数量较少,正处于更新换代关键期,未来军机总量提升需求显著;燃气领域,随着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我国在天然气勘探开发、管网、储气设施建设方面未来将保持一定投资增速,2021年我国城市燃气管道长度92.91万公里,同比增长9.24%;高端石化领域,当前国内炼油业和化工行业总体产能过剩,同时因市场供需及环保因素影响,订货增长形势放缓。

  环保装备: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全国主要大城市在公交等领域已初步完成公用车新能源化。公司积极开发生活垃圾细分类收运产品和新能源环卫车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2021年住建部城乡建设统计年鉴,我国城市和县城市容环卫装备总数分别达到327,512辆、80,064辆,同比增长6.88%、7.15%,城市和县城道路清扫保洁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8.41%、76.25%,同比增加2.3、2.35个百分点。2021年我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为727.1亿元,同比减少15.71%,县城投资为269.8亿元,同比增加0.9%,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利润率水平将进一步降低。

  压力容器:随着装备国产化战略的持续推进,我国压力容器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压力容器行业市场规模最大的仍然是石油化工和煤化工产业,以天然气为代表的清洁能源领域市场快速增长,氢能产业市场关注度显著提高,航天领域、基地和部分科研院所所需的气体存储容器、低温容器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长期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企业定位,依托航天技术优势,构建形成以智能制造、核工装备、航天防务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后勤保障装备、柔性管件、环保装备、压力容器、艺术工程为传统支柱的产业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专用汽车科研生产基地,压缩式垃圾车产品销量长期位居市场前列;公司拥有民航机场加油车生产许可证,是中国军用油料特种车定点研制和生产企业,也是军用后勤油料保障装备的龙头企业;作为我国补偿器产品的重要发源地,公司金属软管、膨胀节产品在航空航天、核电、高端石化等应用领域位居市场龙头;公司在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关键设备领域掌握多项核心技术并打破国外垄断,成为国内核电放射性废物处理系统设计、制造方面的领先者,已发展成为国内核非标成套装备重要供应商。

  新兴产业方面,智能制造业务主要以公司智能制造研究中心为载体,围绕金属制品行业、轻工行业两个细分领域,形成基于行业先进工艺和过程控制的智能车间/产线总承包能力,可为各行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智能产线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核工装备业务重点立足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三个发展领域,拥有核电金属软管、核电膨胀节、核废料处置全流程设备、核电热室、手套箱等系列化产品。航天防务业务立足提升特殊材料(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等)和特种工艺(钣金、焊接、成型、铸造、表面处理等)的产品加工制造能力,拓展航天配套、航空配套、地面发射配套三个领域相关产品。

  传统产业方面,后勤保障装备业务主要包括各类后勤油料保障装备、后勤工程装备、后勤生活装备及后勤器材产品等,长期为国防建设需要提供各类保障装备产品。柔性管件业务主要包括各类金属软管、膨胀节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钢铁及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热网、航空航天、民用燃气输配等行业领域。环保装备业务主要包括各式垃圾清运、道路保洁环卫车辆产品,为城市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专精装备支持。压力容器业务主要包括各类中、高压气瓶、低温容器、换热器、长输管线设备等压力容器产品,广泛应用于航天、天然气、石化、环保等行业。艺术工程业务主要致力于大型艺术工程建设、雕塑及艺术品的数字化制造、文化产业发展。

  在研发环节,智能制造研究中心、核工装备工程中心、航天防务技术工程中心分别承担公司智能制造、核工装备、航天防务配套关键技术的研发、培育工作,各分子公司研发机构重点开展传统产业产品及核心技术研发、现有产品的延伸开发。2022年11月,公司成立创新研究院,作为公司一级研发机构,落实公司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承担预研攻关与成果孵化、专业体系与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

  在生产环节,各所属生产单位按照经营范围划分生产产品。各单位从客户取得订单后,对承制任务进行综合平衡,根据客户需求情况,编制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通过经营计划协调会,及时通报科研生产指标完成情况、关键节点完成情况、合同履约情况等,建立合同履约过程的两级管控,形成月初计划、中期评估、月底考核的生产计划管理机制。

  在销售环节,持续巩固“本部管总、实体主战”的营销体系建设思路,围绕“固核、融军、拓智”的市场主线,强化营销顶层设计、资源有效整合、市场协同开发、营销系统管控。开展了体系能力建设、营销工作目标落实、新产业300832)市场培育、应收账款管控、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

  在售后服务环节,公司具备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和一定数量的售后服务管理师,建有公司统一的400热线服务电话,各分子公司有专门负责售后的部门和售后服务人员,2022年公司顺利通过“五星级全国商品售后服务达标认证”及“七星级售后服务体系完善程度认证”复审并荣获“十二星级服务能力持续有效验证”证书。公司秉承“顾客至上,用心服务”的服务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公司拥有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24001-2016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GB/T45001-202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美国《ASME》规范产品“U”、“U2”和“S”类授权证书及钢印、特种设备生产许可证(固定式压力容器规则设计、大型高压容器(A1)和汽车罐车(C2)制造、压力管道元件制造、压力管道设计)、民用核安全设备设计许可证、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专用车产品公告、3C认证资质、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罐体)、API15S会标产品证书(芳纶增强RTP管)、精密压力表标准装置等10类计量标准考核证书、江苏省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等许可和资质,具备承担相应产品生产的资格和能力,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公司主营业务以核工装备、智能制造、后勤保障、环保装备、柔性管件、压力容器、艺术工程等多个领域的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石化、电力、环保、物流、市政环卫、煤炭、船舶、核电、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和民用燃气等领域。2022年,公司持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为抓手,积极推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持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2022年共完成76项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形成多项新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或国内领先,部分产品实现国产化替代。

  公司坚持将技术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核工装备、柔性管件、后勤保障装备、环保车辆等领域形成一批先进的技术储备。核工装备领域,放射性废液小型热泵蒸发装置、核电站废树脂锥型干燥装置、放射性固体废物压实打包装置等多项创新成果通过行业科技成果鉴定,填补国内空白;柔性管件领域,矩形多层膨胀节设计及成型技术、民用核安全金属膨胀节设计制造技术等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后勤保障装备领域大容量变截面承载式铝合金油罐设计制造技术、罐体抑爆及应急堵漏修复设计技术,环保装备领域车载清洁吸尘技术、高压疏通控制与安全技术,压力容器领域LNG冷能利用换热器设计制造技术、多层包扎储罐研制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公司拥有较多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资源。截至2022年底,公司累计拥有有效专利743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11件)。2022年申报专利160件(其中发明50件)、软件著作权13件,取得专利146件(其中发明14件)、软件著作权13件,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逐年稳步提升。

  2022年,公司持续加强技术创新,完善研发创新机制,开展创新平台建设。优化调整技术创新管理组织机构,组建科技发展部,作为公司技术创新业务的综合管理部门。持续完善公司技术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一级研发机构建设,开展创新研究院建设方案论证及相关筹建工作。强化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成果优势,积极筹划组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航天晨光股份603899)有限公司工业设计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为打造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奠定基础。晨光东螺公司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共建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公司共拥有省、市级各类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工作站等)13个,为公司汇聚内外部技术和人才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基础。

  公司依托集团公司央企战略地位和航天品牌优势,服务于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国计民生,与各军兵种及军工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在重点业务领域的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并获得用户的高度认可。

  公司凭借遍布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优秀的产品研发能力、可靠的品质保障、及时的产品交付、完善的售后服务,在公司业务涉及的各行业均已积累较多稳定、优质的客户资源,为自身持续、稳健的经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核工装备产业持续加强顶层策划,全力保障重大工程高质量推进以及重大阶段性节点顺利实现。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4.91亿元。

  智能制造产业对自主可控仓储管理系统WMS等核心产品进行技术系统升级优化,重点打造XX所产线、东方航食等行业标杆项目。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

  后勤保障装备产业紧跟各兵种后勤保障装备技术发展动态,成功中标四型装备集采项目和某型输油管线系统科研项目,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后勤装备领域的优势地位。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78亿元。

  柔性管件产业深耕航空航天、高端石化等关键领域,斩获一批PDH装置配套膨胀节重大项目,型号金属软管高质量交付,成功保障空间站问天、梦天试验舱发射任务。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1.06亿元。

  环卫装备产业主动应对市场变化,积极调整发展思路,探索“产品+服务”商业模式,顺利签约碧桂园服务项目,成功迈出转型第一步。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2.99亿元。

  压力容器产业聚焦光伏、LNG等新动能市场,承研国内首台移动式液氦罐箱,获集团公司自主创新项目立项,大力发展制造服务业务,完成理化试验CNAS取证主体工作。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5.39亿元。

  艺术工程产业受行业政策影响持续低迷,在手项目订单不足。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956万元。

  航天防务产业积极谋划、整体推进,部分市场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启动配套产业一期生产能力建设,部分样件完成生产。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核工装备产业迎来良好发展趋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根据《中国核电601985)发展报告(2022)》,截至2021年底我国大陆地区在运核电机组数量为51台,总装机容量达到5327.5万千瓦,核电机组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4.8%,预计到2035年核能发电量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10%;2021年和2022年我国核准核电机组数量分别为5台、10台,预计“十四五”时期将保持每年6-8台机组的核准开工节奏,核电装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这也将提升我国中低放射性废物、高放射性乏燃料后处理的市场需求。针对中低放射性废物,根据我国在运、在建和拟建的规划数据进行估算,到2020年我国核电站运行产生的中低放射性废物约2万m3,到2030年年产生量将到1万m3,累计约产生10万m3中低放射性废物。截至目前,除秦山核电有近2000m3的早期低放废物进行处置,其他核电产生的中低放废物都未进行最终处置。2020年以来,广东阳江、广西防城港、辽宁徐大堡等三个核电处置场以及甘肃龙和集中处置场都在开工建设,基本确定“区域+集中”的核电中低放废物的处置模式。针对高放射性乏燃料,我国当前贮存能力日趋饱和,后处理能力严重不足。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发布数据,一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每年产生的乏燃料约20-25吨,我国2021年乏燃料产量约为1,100吨,到2030年预计年产量达2,400吨,累积量达24,850吨。我国正加快乏燃料运输、贮存、后处理能力体系建设,秦山核电厂干式贮存设施获批复并开工建设;乏燃料后处理示范工程正在形成200吨/年处理能力,预计到2030年基本建成我国首座800吨大型商用处理厂。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智能制造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系统解决方案,加快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鼓励供应商与制造企业加强供需互动,联合创新。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已成为实施智能制造主体中最具活力、最具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将带动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整体升级和技术突破。根据《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研究报告(2021)》,近三年系统解决方案市场以年均13.8%的增长率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重点供应商交易规模达到6,598.98亿元,系统解决方案客户主要分布在通用机械、石油化工、专用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17个重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市场高速发展且市场呈现多元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智能制造供应商供给能力提升,主要体现在关键软硬件产品国内供给率不断提升,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供应商数量97家,近三年新上市供应商超49家;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需求强烈,70%中小企业具有强烈的智能化改造需求,多数客户选择生产、仓储、质量等核心制造场景作为智能制造升级改造重点方向,生产作业、仓储配送、质量管控等应用场景市场潜力巨大,需求旺盛。

  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加速公司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转型。以新基建、碳中和、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领域已成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推动力。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交汇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提速发展,并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智能化转型,高技术制造业已逐渐成为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新技术日新月异,武器装备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趋势更加明显,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战争演变,智能化战争初现端倪,我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亟待提高;环卫装备将向智能化、小型化、新能源化方向发展,未来以新能源为基础的智能环卫车、无人驾驶环卫车等新型环卫装备将迎来大规模市场需求;压力容器、柔性管件领域将从简单的产品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系统产品转变,实现产品的实时运行监测、数据传输、在线远程维护等功能,提升产品附加值。

  “十四五”期间,公司将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价值链重组的机遇,立足于装备制造业,专注主业发展,围绕“2+N”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思路,以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为新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并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化元素的融入,进一步提升后勤装备、压力容器等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新兴产业方面,核工装备产业坚持技术引领,着力提升核废料处理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攻克核废处理“卡脖子”难题;持续聚焦箱室类、容器类及非标系统集成等核非标成套装备核心产品,发挥晨光品牌优势,全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智能制造产业持续围绕打造成基于行业先进工艺和过程控制的智能车间/产线国内先进供应商的发展目标,深化智能制造技术/产品体系建设,加速XX发动机数字化柔性装配生产线等示范工程建成、推广,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智能制造产业可持续发展。航天防务产业立足提升特殊材料(钛合金、铝合金、镁合金等)和特种工艺(钣金、焊接、成型、铸造、表面处理等)的产品加工制造能力,积极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开发和军民两用产品应用,拓展航天配套、航空配套、地面发射配套三个领域相关产品。

  传统产业方面,后勤保障装备产业着力强化竞标比测全流程系统性策划,加强薄弱和关键环节控制、测试和验证,全方位保障重点项目比测中标。柔性管件产业重点做好高端石化、军工、核电等关键市场重大项目策划,加速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挖掘平台经济潜能,积极扩大膨胀节物联网平台服务范围,支撑客户服务体验和产品价值创造能力双提升。环保装备产业聚焦环卫社会化服务项目拓展,完善相关资质和能力建设,推动重点项目落地;移动储能车产品加快补齐技术型谱和产品型谱,确保实现“再拓展一个省份”目标。压力容器产业持续深耕新动能产品市场,做优做强海水汽化器、光伏吸附塔、煤化工固废处理装置、生物喷气燃料成套装置等产品,力争在细分行业领域做到标杆地位。艺术工程产业重点针对城市雕塑、城市景观类产品,开展技术研究,提高项目前期深化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材料、成型、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切实提升重大项目争取及履约能力。

  公司2023年度主要工作目标为:“一条主线”,“两个确保”,“三个提升。“一条主线”即: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两个确保”即:确保完成以责任书、责任令为代表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确保年度经营目标实现,达到集团公司年度经营绩效考核“优秀”标准。“三个提升”即: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提升防务产业协同发展能力;围绕提质增效,持续提升现代企业治理效能。

  深入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与调整。以产业化项目为抓手,坚持聚焦产业、聚焦资源,突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等关键要素在实现战略目标中的关键作用,在发展质量提升、产业体系调整、核心竞争优势构建等方面进一步明晰战略安排。持续深化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柔性管件、压力容器等传统产业转型,拓展航天防务配套产业。

  深化产融结合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稳妥推进业务单元调整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提升,服务主业发展。积极推动业务中心实体化,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独立性,结合产业特点合并“同类项”,激发“1+1>

  2”内生增长动力。坚决处置低效、负效资产,做好“瘦身健体”,持续优化资本资产结构。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聚焦主责主业,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成果转化、产业突破的激励与考核机制,增强创新活力。全面推进创新研究院建设,围绕智能制造、核工装备、航天防务等领域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及新技术发展方向,紧盯市场需求和共性工艺技术提升,推动形成“创新研究院侧重于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经营单位侧重现有产品迭代升级和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的两级协同研发机制,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快速推进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持续完善航天防务、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核工装备细分领域的技术产品体系,推动数字化车间/产线系统及智慧核废处置关键装备等共性技术研究,推行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实现“5个重大新项目、20项重点新产品、100项关键新技术”的研发目标。贯彻“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思路,扎实推进工艺振兴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有序实施“破瓶颈”“补短板”等方向的工艺革命。

  持续加强营销体系建设。围绕“固核、融军、拓智”市场开发主线,强化营销顶层策划,科学统筹营销资源,推动高层互动、深化战略合作、强化集团内协同。以“事先建档、明确目标、过程管控、即时奖惩”为原则,建立重大项目事前立项及过程考评机制。进一步强化商务中心职能发挥,践行“以营促销”市场开发思路,探索建立“技术+营销”“产品+服务”双轮驱动的新动能市场开发模式。

  持续提升质量管控力度。积极推进现行体系文件升级换版,完成航天防务产业质量体系建设工作。深入推进“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提升全过程质量管控能力。持续推进“一本质量计划”专项工作,发挥其在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中的工艺质量保障作用。推进三维设计应用,实现设计、制造BOM同源。大力弘扬航天质量文化,持续强化全员“零缺陷”质量意识,全面落实岗位质量责任,完善质量奖惩机制。持续强化质检队伍职业素养,围绕重点项目及任务,科学调配资源,充分发挥质量信息“传感器”作用。贯彻落实航天防务标准化战略,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及地方标准制定。

  持续深化业财融合。进一步强化财务预算过程管控能力,不断提升预算编制能力和执行分析水平。建立健全公司项目成本价格体系,夯实成本分析、价格预测和外部审价工作基础。捂紧“钱袋子”,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费用,节约成本。强化财务监督力度,及时科学处置负效资产,提升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完善现金流预警机制,加强财务付款的业务内控把关,提升资金精细化管控水平,确保公司资金成本与经济效益的动态匹配。

  持续强化条件能力建设。强化固定资产投资规划、论证、实施全过程管控,进一步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能力。持续深化基于模型的新型协同研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三维设计深度应用,试点推进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等产品快速设计应用,研究探索基于MBD的结构化工艺,提升公司数字化研发能力。

  一是在产业发展方面,部分新兴产业引领公司持续发展支撑不足,传统产业发展不平衡,面临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损耗效益的“出血点”仍然存在。公司内部各产业、单位间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比较明显。

  二是在业务流程方面,现有制度体系未能完全适应“战略+运营”管控模式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新要求,尤其是战略管控、资源配置、重大项目管理等职能未能完全与管理流程有机结合,管理效能效力未得到充分体现。数据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数据采集不足、系统功能不完善、应用深度不够。

  1.持续深化智能制造和核工装备新兴产业发展,拓展航天防务配套产业,加快柔性管件、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等传统产业转型。智能制造产业方面,持续完善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提升自主可控技术水平,加快柔性装配生产线等示范工程建设及复制推广,为公司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核工装备产业方面,系统推进核级工业基础件、核废料处理装备、核非标成套装备规模化发展,保持行业领先优势,抢抓乏燃料后处理三期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机遇,持续保持“10亿+”产业规模。航天防务产业方面,运用好集团公司协同互动战略合作新模式,抢抓配套市场窗口期,以打造特种材料热成形、精密机加、有色金属铸造等高端装备制造能力为着力点,构筑完整的航天防务科研生产体系。后勤保障装备产业方面,紧密围绕军方“十四五”规划,推进科研招标项目落地,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柔性管件产业方面,聚焦高端石化、新能源等领域,由管道元件向管道组件、管道系统转型,构建“专精特新”优势。能承受压力的容器产业方面,聚焦航天军工、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向高参数化、产品智能化、系统集成化方向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环卫社会化服务、膨胀节物联网平台服务、无损检测与理化检验服务等业务拓展。

  2.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精简总量,提高质量,加强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强化制度严肃性与约束力。狠抓合同过程管理,推动合规管理要求嵌入合同审批与执行全流程。进一步加强智慧企业建设,深化仓储管理系统、财务共享平台等12个智慧领域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努力实现数据全覆盖、流程全打通、业务全在线。推进数字化系统工程规划论证,探索科研生产数字化管理模式,有序推进相关应用系统部署实施。强化数据治理,丰富财务与销售数据资产,提升数字资源服务能力。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上一篇:十余家上市公司辟谣“室温超导” 解码真正“超导”概念股 下一篇:乐从钢铁国际不锈钢新城:现货加工一站配套

4008-013-298
转 3333